关键词: 按标题 按内容 按作者
香港慈善凭什么成气候
作者:ssyg 更新时间:2012-2-22 10:21:09 文章来源:本网原创 文章录入:ssyg 点击数:25055

 

    香港是公认的慈善事业非常发达的地区,在华人社会当然首屈一指。香港市民被称作“世界上最慷慨的慈善人口之一”。在港人的观念中,慈善不仅仅是怜悯和施舍,他们是把服务社会当做自己应尽的责任,渐渐地,形成了这样的社会氛围:拥有足够的财富并不代表成功,社会奉献和社会责任感是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。 

“最慷慨的人口”

   每到星期六,在香港热闹的街头会有不少年轻人,多是中学生,一手提着一个小箱,一手拿着一张张胶贴纸进行街头募捐。捐款人哪怕是把一两元硬币塞入小箱子内,他们都会给捐款人衣服上贴一张小胶纸,表示他今天已经为某慈善机构捐了款。
   在香港,各种慈善组织多达数百个,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,在近百年来香港社会的进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除了具有政府背景,也是最大的慈善机构赛马会以外,香港其他慈善机构都靠赛马会作部分拨款赞助的同时,也依靠民间捐款。
   香港人被誉为是“世界上最慷慨的慈善人口之一”,相关调查就显示,香港有关机构要求慈善捐款的信,平均每一封可以得到60美元(约460港元)捐款,这比起美国只有10美元和英国的5美元捐款都高得多。而据香港青年协会2002年发表的研究,在2000多名15岁以上的受访香港市民中,超过九成(93.7%)的人曾在年内捐款,包括直接将金钱捐给有需要的人士,或通过团体、组织等间接帮助有需要的人。
   每年香港都会组织“公益金百万行”活动,这是香港众多筹款项目中历史最悠久的活动之一。港人不论什么身份,都乐意加入募捐队伍中,普通市民尽其所能参与其中,聚沙成塔,集腋成裘,慈善已不是富人的专利。 
   “卖旗”也是香港募捐活动之一,义工在街道上向路人筹款,当人们把钱投入筹款袋后,义工便会将一张小贴纸贴在捐款者的衣服上。每逢周六“卖旗日”,许多由香港中小学生自发组成的“卖旗仔”会拿着透明的募捐箱,用“贴旗”的方式募款。 
   有些人身上已贴有“旗子”,再次经过募捐箱时,继续把钱投到里面,结果身上就会被贴上好多枚“旗子”。 

慷慨的企业家

   香港对慈善的观念成为许多企业家向慈善家转变的动力之一,不少富豪用在慈善事业上的精力比用在企业上还多,推动了香港慈善业的发展。 
   李嘉诚在1980年就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,到现在对教育、医疗、文化等公益事业的捐款逾130亿港元,他将基金会视为“第三个儿子”,投入其1/3的资产。今年9月,李嘉诚宣布拨出3亿港元发起“香港仁•爱香港”公益活动。他曾说:“我的钱来自社会,也该用于社会,我已不需要更多的钱,我赚钱不是只为自己。为了公司,为了股东,也为了替社会多做些公益事业。” 
   余彭年,香港知名商人、著名慈善家,主要从事地产建筑、酒店业。2007年,余彭年与李嘉诚一起被美国《时代》周刊评为全球14大慈善家之一。2010年,88岁的余彭年宣布将其名下剩余的所有资产,共计32亿元人民币,全部投入“余彭年慈善基金会”,使该基金会总资产价值达82亿元人民币,成为中国第一个超10亿美元的慈善基金会。余彭年在2004年辞去酒店董事长的职务,成为一名专职慈善家,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业之中,他启动的“光明行动”在全国18个省做了15万多例白内障手术,帮助大批贫困患者重见光明。 
   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是香港慈善家李兆基经常说的一句话,他在事业稍有成就时,就开始热衷社会公益,早在1978年,李兆基斥资2000万港元重建香港培侨中学,从2005年到2007年,他仅向香港各大院校捐赠就达11亿港元。李兆基也为内地提供大量资助,近年为支持复旦大学教育建设捐赠了1亿元人民币,向北大、清华共捐赠4亿元人民币。对于一向低调的李兆基,曾有人评价:“求他自述难,求他捐款易。” 

慈善何以蔚为风气 

   慈善公益风行港九,并非一蹴而就。形成这样的风气,有赖于当地政府、社会机构、热心人士的长期推动,使公益概念深入香港人心。 
   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,香港发生暴乱,提供社会福利对当时的香港社会起到了安抚作用。香港政府与志愿福利机构建立“伙伴关系”后,前者对慈善事业一直起到支持、鼓励和推动的作用,现在香港的许多非营利机构,不单在提供服务方面分担了政府的负担,还在财政上减轻了政府的负担,已成为维持社会安定繁荣的强大力量。 
   香港作为一个多元社会,阶层高度分化,因此香港慈善组织在面对有多种需求的社会群体时,也提供多层次、多形式的服务,将服务拓展到各个角落,建立不同档次的福利设施,覆盖面大,受益人群广。众多的香港慈善组织,用多种形式帮助当地社会底层人群。 
   由于香港历史的特殊性,慈善事业经历了不寻常的发展,西方观念的逐渐渗入,使香港慈善“西化”色彩比较浓厚,尤其在制度层面上借鉴了海外一些非政府组织的成功运作模式。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制度的有机结合,成为香港慈善的一大特征。 

做慈善也需要好方法

   在香港,慈善团体有很长的发展历史,最长的有85年的历史,本土的民间组织有着符合内地情况的丰富经验,同时又将西方理论和管理模式进行“过滤”,“慈善事业不是一门随便的工作”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。香港完善的组织构架、丰富的资源,都对内地民间组织有着极佳的借鉴作用。
   由于可能涉及庞大的资源管理,为了防止贪污、欺诈、谋利、滥用等失德行为,严谨的监察机制必不可少。为此,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特别发出《慈善筹款活动:内部财务监管指引说明》,建议慈善筹款机构采纳一些基本监管措施,确保筹得的款项用于指定用途,以及确保所有收入和支出均有详尽记录。
   个别较具规模的机构,为了加强工作的透明度和对公众负责,亦会订定资源管治的守则,自律地进行规管。它亦设有内部审计部门,并聘请独立审计师进行年度审核。

地址: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黎明路8号
电话:(0556)7821655 E-Mail:ssygxh@126.com
2010-2012@ CopyRight 宿松义工协会
皖ICP备10004169号 管理登陆